近日,湖南省公布《關于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收費有關問題的通知》,明確要求從今年秋季開學起,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不晚于18:00結束,并規定了課后服務的收費范圍和標準、服務內容、監管機制,為解決孩子課后托管問題提供了操作指南。
以完成作業、自主閱讀或體育、藝術、科技等興趣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校內課后服務,既幫家長解決了孩子放學后的托管問題,又豐富充實了孩子們的課余生活,即便收取一些費用,相信家長們也樂于接受。其實,類似的校內課后服務,南京市一直在積極探索,去年實施的“彈性離校”政策,受到教育部點贊。
作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,“三點半難題”由來已久。2009年,為減輕學生負擔,教育部發文規定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得超過六小時,由此小學生們的放學時間改為下午三點半左右。這一政策的出臺,對于保證學生身心健康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。然而,政策實施后,孩子放學與家長下班時間不同步造成的時間缺口,被一些校外培訓班、社會托管機構見縫插針填補進來。校外托管由此成為家庭支出的“剛需”,但質量良莠不齊,更有一些培訓機構以“培養興趣”為名行“補習輔導”之實,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學業負擔,也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,“三點半”成為橫亙在無數家庭和教育部門面前的現實難題。
難題誰來解,怎么解?實事求是地說,最好的辦法還是遵循“政府扛主責、學校主渠道”原則,讓孩子在學校接受托管或服務。當然,在具體實施上要兼顧學校、家長和學生的現實訴求,可以實施相應的課酬制度,資金來源由政府和家庭共同承擔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絕對不能突破減負的政策底線,要防止“課后”變成“課上”,“服務”變成“補習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解決“三點半難題”,并非是退回到政策原點,而是對政策的一種必要補充。特別是隨著二孩時代的到來,對于這一政策“后遺癥”的破解不能總是懸在半空中,而是要盡快“靴子落地”。一些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課后托管這項民生工程,傳遞了真誠和務實的態度。只要正視現實、下定決心,總能找到解決難題的突破口。(陳立民)